“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是厚植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途径。环境与生态学院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五个一”工程。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一套劳动教育理论体系。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锻炼、劳动知识与技能培育实现劳动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2020年学院发布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2022年修订本科生第二课堂劳动教育素质拓展实施方案,2023年《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素质拓展》项目荣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二等奖。学院依托“杏坛听语”讲坛,开设“大国工匠面对面”“金山环境大讲堂”“劳动精神之我见”“知行合一”“院长面对面”系列讲座40余场次,聘任校内外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专业教授、青年教师等担任讲坛导师,如突出贡献荣立个人二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苏某部队连长冒小驰,十大名船之一的远望号船长兰秀凯,为学生阐释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推进三全育人,建立一支专业劳育师资队伍。学院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设置《2022-2023学年劳动教育素质拓展课程规划》,选聘熟悉本专业学科的辅导员、负责实习实训教师为劳动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兼职导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挖掘专业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资源,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培育课程思政典型,创建教师育人工作室典型。打造“薪火燎原”思政课,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形成正确劳动教育认知,提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与素养。
开拓实践渠道,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坚持“扎根地方办大学”,有效开拓劳动教育资源和实践基地,深化市校合作共建,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育人始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深度挖掘校内劳动元素,与学校后勤、宜兴研究生院管理办公室等校内职能部门党团共建。以“专业引导 实习管理”的实习教学模式,采用引企入校、校企联动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与昆山千帆科创产业园、江苏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实践基地,建设生产实践类、劳动创新类、公益服务类、综合类实践基地11个,同时建立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党员体验农耕活动,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
坚持党建引领,培育一项劳动品牌特色活动。将劳动精神融入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建设,定期组织主题班会、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劳模特称团支部、党支部争创活动,建立本科生环境专业瞿秋白特称团支部,开展第24期学生预备党员培训班“劳以启智,动以美心”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发挥组织育人作用。加强研究生党支部服务地方,与校内宜兴研究生院管理办公室党支部党建共建并揭牌“宜路耕耘”生态文明劳动实践基地,校外与江苏金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建、与宜兴城中实验小学党支部签署党建联盟,成为宜兴市工程教育环保联盟校外课程基地,立足专业特色,做环境保护的劳动践行者。成立“e路潜行”品牌支志愿活动,以立足专业、致力于生态环保科普事业为初心,形成“日常 专项”的服务机制,曾获评“全国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相关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
增强劳动意识,走好一条优质创新就业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意识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和拓展就业渠道。学院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建立“专业基础—创新竞赛—创业成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节能减排大赛获奖逐年攀升,荣获“2022年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加强与环保企业、设计研究院等企业联动,2023年学院访企拓岗走访企业用人单位共计24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举办“职来值往”系列讲座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树立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交和未来的职场生活。组织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形成劳动实践报告,感悟劳动精神。
“宜路耕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东氿校区研究生第一、第二党支部合影
劳动教育揭牌
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